发布日期:2024-12-15 10:27 点击次数:137
【毛主席让卫立煌当副主席,而李宗仁主动的要官当,毛主席为何不同意?】同样是国民党两位大佬,为何待遇差距如此之大?不绕圈子了,道理其实很简单。
卫立煌早年是孙中山的追随者,参与过北伐战争并曾“围剿”红军,他的军事才能让他在老蒋的眼中独树一帜。老蒋对他的信任体现在多个方面,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为了表彰他的“剿匪”功绩,将金寨县更名为“立煌县”。
但是,卫立煌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因与八路军合作密切而引起了蒋介石的猜忌。尽管如此,1943年他还是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,在此期间,他领导远征军收复了滇西所有沦陷区域,打通了中印公路,这一成就赢得了美军高级将领史迪威的赞誉,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之一。
战争结束后,卫立煌对持续的内战表示反感,选择以赴美考察军事为名离开中国,避免卷入更多的军事冲突。在国外,他不仅参观了英、法、德、比等多个国家的军事设施,还享受了一段相对潇洒的生活。
1947年,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,老蒋的处境愈加困难。他多次电报催促卫立煌回国,直到1948年,卫立煌不得不回国接手东北局势。在东北,他主张集中兵力保守长春、沈阳和锦州,这一策略与老蒋的计划大相径庭。他的这些决策,使得他在东北的行动充满了争议。
卫立煌的“诡异”行为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测,有人怀疑他可能是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地下党员。
新中国成立后,卫立煌在1955年3月回国,并受到了毛泽东的热烈欢迎。尽管曾经围剿过红军,他的过去并没有受到清算,反而被委以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重任。
作为新桂系的重要人物,李宗仁的存在不仅是蒋介石的支持力量,同时也是其政治竞争对手。
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。那时,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,这场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。然而,战争胜利的光环并未完全转化为政治上的稳定地位。解放战争期间,随着局势的变化,李宗仁开始感受到蒋介石的排挤,被迫接受一个名义上的职位。
随着蒋介石在三大战役中的连连失利,美国对其失去了耐心,开始寻找替代者,而李宗仁因其相对温和的政治立场和军事背景,成为了美国的替代选择。在美国的支持下,李宗仁最终接替蒋介石,成为“代总统”。这一时期,国民党的败局已成定局,蒋介石虽下台,却依旧在幕后操纵。
与此同时,李宗仁的政治资本随着桂系在两广地区的溃败而迅速耗尽。因不愿前往台湾与蒋介石同处,加上与蒋之间深刻的个人和政治矛盾,李宗仁选择了流亡生活。他先是在香港短暂停留,后逃亡到美国,直到1965年,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,李宗仁才决定回国。
回国后,李宗仁的待遇与卫立煌显著不同。尽管他请求被任命为副人大委员长,希望能为国家继续服务,但中央政府考虑到可能的政治复杂性,婉拒了他的请求。李宗仁最终未获任何官职,只是在待遇上受到了优待。
中央对待两人并无偏颇,他们的生活待遇几乎没有差别。
然而,中央任命卫立煌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,而李宗仁则未获得任何官职,这背后的原因与两人的历史背景和先前的职务密切相关。
在此前,卫立煌作为老蒋的手下,担任过东北剿总司令官,虽然地位崇高,但始终是蒋介石的部下,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派系。考虑到他当时的高职以及对统战工作的潜在贡献,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合情合理的。这一职位历来由国民政府的高级将领担任,如云龙、张治中和程潜等,这些人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与卫立煌相当。
相比之下,李宗仁虽同样是国军的高级将领(一级上将),却自成一派,是桂系的核心人物。桂系作为独立的政治势力,让李宗仁在国民政府中拥有了不同于常规军系的独特地位。事实上,李宗仁曾短暂接替蒋介石成为“代总统”,履职正国级干部。
这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意味着,将李宗仁简单地安排成副国级干部,无疑会降低他的地位,引起不满。因此,考虑到李宗仁的政治地位和对统战工作的影响,提高他的生活待遇而不赋予具体官职,成为一个既尊重他历史地位又避免政治敏感的最佳选择。这样的安排,既体现了对他过去贡献的尊重,又为他在新的政治环境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。
参考资料:李宗仁口述,唐德刚撰写:《李宗仁回忆录》,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